ep.1 培養鈍感力,生活才美麗

「鈍感力」不等於遲鈍,他強調的是對困難遭遇的一種耐力,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
身處在客戶以公部門為主體的職場生活中,常常會面對各式不同承辦的天馬行空想法以及代為轉述長官想法的困境中,很多時候真的會感受到極大的壓力與痛苦,再加上時間的緊迫性,著實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成為緊湊高壓的日子。在快節奏的日常中,讓我意識到學習如何調適的重要性。
「你的活動企劃出來了嗎?」
「你要跟承辦回覆的事情處理掉了嗎?動作怎麼那麼慢」
「你要辦的記者會內容有與長官討論過了嗎?」
以上諸如此類的職掌公式就是「面對不懂人情事物的長官/承辦+永遠朝夕令改的策略」,很多時候都會導致每天早上起床找不到動力上班,或是出現好一段時間自我批評的聲音,這些負面情緒的累積,最終都會產生辭職的念頭,但現實面會告訴你「確實我真的需要這份薪水,於是自己開始四處找尋解法。」
很偶然間,我在網路上看到了一段影片對話中講到一個名詞「鈍感力」,對話中的人提到學習做一個「減法的人」,減法心態,反而是身處節奏快速變化的日常裡最需要練習的行動。
而什麼是減法?就是要培養自己的『鈍感力』,任何事情都不要著急下判斷,鈍一點,慢一點。在現在消息流通快速,但內容本質亦真亦假,假設一個人太容易被片面資訊影響,內心就會有困擾、也會感到不開心。遇到一件事情,一則傳聞,反而是要靜下心來觀察再觀察,而不是花時間沈溺在恐懼心理。
而原來「鈍感力」一詞源於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發明,按照他的解釋。他說:『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最重要的是,渡邊淳一認為「鈍感力」不等於遲鈍,他強調的是對困難遭遇的一種耐力,是厚著臉皮對抗外界的能力。
1. 停止對自己翻舊帳,無論好壞就讓它過去
對於已發生的事,無論是懊悔、糾結或是任何情緒,都是於事無補,想想接下來該做什麼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如果能從已發生的事情中得到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2. 負面的評價千萬不要照單全收
世界上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一定會遇到與自己不同的立場及觀點,評斷、批評隨時都會發生,不過這些話語並不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實質的傷害,如果因為被評論就放棄了,那才是沒有成長,唯有調整心態,用一顆包容的心去面對人與事,只要生活中表現得比較「鈍」,感受到的刺激就會相對少,凡事不要過於敏感,少計較一點就會更快樂。
3. 接受自己的全部,容納自己的敏感
雖然我們分享需要培養有鈍感力,但我們依舊沒辦法瞬間馬上就能擁有,敏感與鈍感雖為相反但卻是共生,也是因為我們太高敏感,所以我們才需要加入鈍感的新血,愛自己,不是拋棄掉自己現有的,而是適時學習善用「鈍感」,克服「敏感」,但在這開始前,請記得親愛的!從現在開始,好好的愛自己、擁抱自己、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讓自己穩穩的,更不否定自己的任何情緒與敏感力。
生活要美麗,就從如何學會讓自己容讓自己不完美是一件幸福的事。鈍感力之所以令人想要培養,就是因為有很多的負面的話語,在一般人眼中看是一種攻擊與傷害,但在擁有鈍感力的人眼中,也不過就只是經驗而已,所以只要去處理該解決的核心問題就好,在專注排解問題的過程時,也分散了對自身心情起伏的注意力。
※建立方法出處來自-圈圈心理專欄文章 作者Wendy
身處行銷產業數十多年,身懷多元技能,最擅長的是與客戶成為麻吉(自己說),用最懂客戶的心給你最中肯的見解。